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梳头娘子最新章节!
许是见说了这许久,莫娘子那里都跟个木头人一般,王大娘看起来似也放弃了。她拍着那裙袄从竹榻上下来,冲莫娘子笑道:“我来了这半天了,也该回了,再不回去做饭,我家那老不死的又该唠叨个没完了。”
莫娘子扯着唇角露出一个客气的笑,嘴里应道:“有劳大娘想着我了。”心里却暗暗一阵冷哼。
她心里很明白,王大娘之所以会向她透露这等消息,不过是拿准了她的脾性,知道她不会让什么还没开始学的阿愁去参选罢了。且,她也大概能摸到王大娘的想法。那王大娘大概是觉得,即便阿愁去了,只冲着她是养娘,还是慈幼院里的出身,就再不可能是她那“根正苗红”的女儿的对手。至于她拿了这所谓的“好消息”作钓饵,其实不过是想要亲眼看一看阿愁,好给她于坊间添些谈资罢了。
因王大娘提出了告辞,便叫莫娘子一时疏忽大意了,却是再想不到,那嘴里跟她说着道别的话的王大娘,竟是在从屏风旁走过时,忽地作着个失去平衡的模样,猛地就那么窜进了屏风后面。
于是,就这么着,那乖乖坐在脚榻上听着她和莫娘子谈话的阿愁,到底于王大娘的面前暴露了。
莫娘子一阵无奈,只得叫着阿愁过来认人。
那王大娘一看到阿愁,就跟那苍蝇看到……呃,跟蜜蜂看到花儿一样,立时就嗡嗡地叮了上来。
她拉着阿愁的手,毫不客气地追问着她的年纪姓名,又问着她几时到的慈善局,可还记得她的来历家人等等,竟是恨不能把阿愁的身世挖地三尺的模样……
阿愁尚未开口作答,就叫莫娘子抢着替她答了王大娘的话。当提及阿愁的来历家人时,从来不跟人撒谎的莫娘子不由一默。于是阿愁便接了话,作茫然状摇着头道:“不记得了。”——这可算不得说谎。
那王大娘把阿愁仔细看了又看,居然还拿起阿愁的手,比着她手掌的大小和柔软度,以及手指的长度一阵测量,一边也不知是真是假地夸着阿愁的手长得好,是个做梳头娘子的材料。
阿愁低头看看自己的手。她的手,瘦得只剩下一层皮包骨了,且上面还有着冻疮的痕迹,她可一点儿也没看出哪里好了。
夸完了她的手,王大娘一边跟莫娘子说着话,那眼则屡屡往阿愁的裙摆下方扫着。
阿愁立时想着,若不是这时代里女人家的脚要比脸金贵,不定这位王大娘还想拉起她的裙摆,扒了她的鞋袜,仔细量一量她的脚了……
好不容易打发走了那牛皮糖一样难缠的王大娘,莫娘子关了门,回头看着阿愁一阵无奈摇头,道:“只怕明儿起,仁丰里再没一个不知道你长什么模样的了。”
阿愁倒并不在乎成为别人嘴里的八卦,因而笑道:“其实她那般宣扬着也没个坏处,不定就勾得什么人起了好奇之心,因着这个缘故而请师傅上门给她梳头呢。”
这已经是她第二次这般说了。莫娘子的眉不由就是用力一拧,厉声道:“休要起这样的歪念头!我们是手艺人,天生就该靠手艺吃饭。你手艺好,人自然会用你;你若是手艺不精,便是靠着那些歪门邪道引来客人,也不过是一捶子的买卖。这样的话,休要再让我听到。”
被兜头教训了一顿的阿愁不禁一阵噤若寒蝉。亏得她于前世时早从她奶奶那里受足了抗打击的训炼,倒不会像个真正的九岁小女孩那样,被莫娘子的严厉给吓到。不过显然莫娘子觉得她还是被吓到了,因此,接下来教阿愁怎么给人按摩头皮时,莫娘子显得格外的耐心和温和。
至于王大娘带来的那个“好消息”,莫娘子没有提起,阿愁也不便相问。不过,于同一天里听到不同的人提到“宜嘉夫人”的名字,且这位夫人还是“女户联盟”的首脑人物,这不免叫阿愁对此人更加好奇起来。
这个世间的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间极少有什么娱乐活动,因此大家都睡得极早。和之前在慈幼院里早出晚归做重活不同,虽然如今一样也要早起,阿愁一天的工作量却远远不能跟之前相比。以前一到晚上她就累得倒头便睡,如今则是莫娘子已经于床上睡着了,脚榻上的阿愁却依旧精神着。
默默回忆了一会儿自她“清醒”后所经历的诸事,阿愁忽然就发现到,虽然她跟那位宜嘉夫人素昧平生,可要仔细说起来,这位夫人的名字竟仿佛总在她四周围绕一般……当时的阿愁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其实比起宜嘉夫人来,还有一个人的名字,却是更为经常地出现在她的耳际。
第三十章·小年
就像慈幼院里孩子说的那样,广陵城自来有个习俗:有钱没钱,添丁进口过年。所以年底也是城里各家各户忙着结亲嫁娶的高峰时节。
这时节,原该算得是梳头娘子们生意最为红火的一个旺季,可因莫娘子是和离的妇人,那办喜事的人家都讲究个吉利,一般不会请了这样身份的人去添堵。加上王大娘那里刻意的一些负面宣传,叫往年这个时候莫娘子的生意都远不如其他同行那般兴旺。
只是,今年却是十分奇怪,自过了腊月十五后,莫娘子的生意竟莫名其妙地比往年好了许多。直到后来听到那些主顾们总拐弯抹角地逗着阿愁说话,莫娘子才于忽然间醒悟到,这居然正和阿愁所说的那样,是王大娘王大喇叭于背后给她们做着宣传的缘故。
只怕是王大娘也没料到,她不过是拿着莫娘子家里的小养娘作个噱头罢了,却是出人意料地勾起了坊间妇人们对阿愁的兴趣来——听着王大娘的二手消息,总不如自己亲眼看一看更过瘾头。何况如今正是年底,家家户户才刚结了余款进账,叫那些平常恨不能把一文钱掰成八瓣花的妇人们手头难得有了些余钱,加上年底喜宴重重,请了莫娘子来,不仅能叫她们头面溜光,还能借着那小阿愁的事,叫自己于亲戚间出一出风头,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了解到实情后,莫娘子心里颇为纠结了好一阵子。可即便别人是冲着阿愁来的,有生意上门她总不好推辞不接。何况,谁也不会明着说她单冲着阿愁来的……于郁闷中,莫娘子只好假装不知道了……
和坚守着“气节”二字的莫娘子不同,融合了后世记忆的阿愁可没她师傅那般古板,更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猎奇。便是有人问着她的身世来历,只要对方不是抱有恶意,她总露着口细米白牙,弯着她那一笑起来就找不着眼珠的小眯缝眼,脆生生地跟人对答着。
一般说来,好脾气的孩子总更容易得人好感。何况,生了个大头娃娃模样的阿愁看上去只七八岁年纪,偏说话行事间透着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这“反差萌”,当下就迷倒了一堆已经当了娘甚至已经当了奶奶的妇人们。因此,没过几天,莫娘子就吃惊地发现,小阿愁于坊间竟是比她受人欢迎多了。往常她上街时,别人总招呼着“阿莫”或者“莫娘子”,如今大家却都改而先招呼着“阿愁”或者“小阿愁”,然后才会招呼她……
莫娘子觉得惊奇,前世就有着典型天蝎座暗黑性格的阿愁倒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作为秋阳时她就习惯了把人往最坏处想,因此,她自觉她可要比她那师傅更懂得人性的丑陋——当遇到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时,人很容易分成两种表现。一种,如王大娘之流,会想方设法在对方身上踩一脚,好像这样一来就能显出他们的高人一等一般;而另外一种,则难免又会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悲天悯人看待那些不如他们的人。特别是彼此间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时,人往往更愿意表现出善意的一面。
虽然心里明白着,阿愁却不会因此就变得愤世嫉俗,她依旧于脸上挂着那明朗的笑,冲所有对她表现出善意的人们回以善意的笑容。
于是,坊间的邻居们竟纷纷得出个叫王大娘感觉十分意外的结论:虽然阿莫家的那个小养娘长得不好看,且身世还很上不得台面,不过,倒是个性情很好的孩子,特别是那双一笑起来就几乎找不着的小眯缝眼儿,看着就叫人打心眼儿里喜欢……
总之,即便莫娘子心里很看不上这种“歪门邪道”,可她终究还是借着“歪门邪道”的福,于小年前备足了各色年货。
*·*·*
所谓“官三民四船五”,普通百姓人家都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
于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莫娘子歇了生意,把自己和阿愁打扮了一番后,便提着于前一天里备下的一堆大小包裹,带着阿愁出了门。
她下楼时,楼下东厢里的刘大杠正好才刚从外地跑车回来,便以他那洪亮的大嗓门跟莫娘子打着招呼,又问道:“可是回娘家去?正好我那车还没还,要不我捎了你们过去。”
他这大嗓门,立时引得楼上下好几户人家悄悄于门缝窗缝里露了个眼珠儿出来。
莫娘子不禁一阵尴尬,忙摆着手道:“不用不用,也不远的……”说着,便拉着阿愁逃也似地往门口过去。
却不想楼上的郑阿婶忽然扒着栏杆叫住她:“阿莫等我一下,我也要上街一趟呢,正好可以一同走。”
莫娘子无奈,只得拉着阿愁于门廊下站住。
那刘大杠却是一点儿也没发现莫娘子的不自在,仍在那里找着话题跟莫娘子搭着讪。
此时阿愁已经认了出来,这大汉正是她来的头一天早上,于天井里问她话的那个男子。看着那汉子总找着话题想跟她师傅搭讪,偏她师傅一副唯恐避之不及的模样,阿愁那有些滑稽的眉不由就动了一下——这位大哥,不会是对她师傅有什么想法吧?
没多久,郑阿婶的话就证实了阿愁的这个猜想。
郑阿婶胳膊里挎着个竹篮从楼上下来后,便和莫娘子两个说笑着出了门。因九如巷极窄,只够两个人并肩而行,于是阿愁就一个人落在了后面。
直到出了院门,郑阿婶回头看了看,见门里的人应该听不到她们说话了,便抿着唇儿一阵闷笑,又拿胳膊肘撞了一下莫娘子,笑道:“刘家老大的心思,你该明白的吧?”
莫娘子的脸蓦地就红了,扭头瞪了郑阿婶一眼,呸着她道:“阿婶怎么也不正经起来了?!”
郑阿婶立时笑了起来,道:“我怎的不正经了?我说的可是正经话呢。”又正色劝着莫娘子道:“这女人家啊,终究还是要有个归宿的,不然将来等你老了,床前连个端茶倒水的都没有,那得多可怜啊。”
莫娘子道:“所以我才收了个徒弟。”
郑阿婶回头看了阿愁一眼,却是当小孩都没有长耳朵一般,当着阿愁的面就对莫娘子道:“养娘哪能比得上亲生的。何况,两个人有商有量的过日子,总比一个人独自硬撑着强。你阿婶我是过来人,所以才肯跟你说这些话的,家里没个男人终究不成。再者,如今你还年轻着,往前走一步也容易,可若是过了这岁数,只怕就算你想,也再没那么多机会了呢。”
顿了一顿,却是一笑,又道:“不过,话说回来,刘大只怕是不成的,看着就不般配。”又道,“你若有心,我替你牵个线如何?我瞧对面八德巷的季银匠就不错,家里清静,没个什么碎嘴子的七大姑八大姨,且自个儿手艺还好,除了家底薄了些,倒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阿婶!”莫娘子无奈地看了郑阿婶一眼。
郑阿婶顿了顿,笑道:“我是好心劝你,你愿意呢,就听上一听,不愿意呢,只当我什么都没说。”
却是丢了这话题,又看着莫娘子胳膊上挽着的那个大包裹笑道:“每回见你回娘家,都是挽了这么大个包裹。你那兄弟竟也不知道来接你一接……”
这个话题显然也不是莫娘子愿意跟人聊的,所以她赶紧又岔开话,问着郑阿婶道:“今儿小年,阿婶怎么还往街上跑?”
“别提了,”郑阿婶叹着气道:“人老了,记性不行了,今儿收拾祭品的时候才发现,竟少买了一副纸马。原只说等阿秀回来叫她跑一趟的,结果她们小郎竟离不得她,明明说好了今儿给她假的,竟又拖住她不放,她只得叫人先把王府里赐的年货给带了回来,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没法子,只好累着我自个儿跑一趟了。”
郑阿婶这话底的意思,其实多少有些显摆之意的。偏莫娘子就和那前世的秦川一样,并不是个情商很高的人,她居然一点儿都没听出郑阿婶话里想她往下问的意思来。无奈的郑阿婶只好转着圈儿地把阿秀如何得她侍候的那位小郎君看重,以及那位小郎君给阿秀赐了一些什么好东西的事,全都拐着弯儿地搬出来抖搂了一回。
直到这时阿愁才知道,原来郑阿秀是在王府那位二十七小郎君的院子里当差的。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阿愁才发现,原来不仅是宜嘉夫人的名号于她来说“如雷贯耳”,细想起来,那位王府里的二十七郎君更是经常于不经意间就在她的周围出没呢!
这个时候的阿愁可一点也没料到,再过一两个时辰,那位二十七郎君就要跟她亲身撞上了……真正的撞上!
第三十一章·娘家
到了西凤大街上,莫娘子便和郑阿婶分了手。
莫娘子的娘家住在广陵城的东南角上。经过府衙门前后,二人来到车水马龙的四望楼前。而直到这时阿愁才发现,原来莫娘子死死攥住她的手,不是怕她被路上的那些马匹车辆给撞了,而是她自个儿对过马路这种事十分的没信心。
见惯了后世四个轮子“铁怪兽”的阿愁可不怕这些四个蹄子的“活怪兽”,最后还是她硬拉着胆颤心惊的莫娘子从车阵中穿了过去。
不知道这个世间是不是也有行人靠右的规矩,她们过了马路后,竟是和大多数人都是反着道儿逆行的。不过,即便这世上有“靠右行”的交通法规,可显然也没个交警,倒没人跳出来罚她俩的款。
沿着东凰大街往东走了约半个时辰,当街边的店铺开始渐渐稀疏时,莫娘子带着阿愁往南拐去。又过了四个坊区,她们才终于到里她们的目的地:永福坊。
之前因对比着常乐坊和福康坊,叫阿愁以为,她们所住的仁丰里,便是算不得是贫民窟,肯定也不是个什么高档的社区。直到她进了永福坊,看到横贯坊区两侧坊门的永福街上,那些毫无顾忌占道经营着的店铺,以及被寒风吹得于街面上四处乱飞的杂物,她才知道什么叫作破落。
仁丰里的住户虽然也算不得富足,可坊间的行人一个个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街面上的店铺虽旧,却也都布置得整整齐齐,看着就有一种向上的积极面貌。而这永福坊里的住户则全然不关心他们居住的环境。阿愁跟着莫娘子一路过去时,好几次险些叫路边行人随手抛弃的脏东西砸中面门。还有冷不丁从街边店铺里泼出来的污水,溅得阿愁那唯一的一双鞋上立时出现几朵脏污的泥点。
门里泼水的妇人却是一点抱歉的意思都没有,竟挑着个眉梢,以挑衅的眼看着阿愁,似就怕阿愁不过来跟她吵架一般。
阿愁抖了抖脚上的水,抬着头正要冲那妇人瞪眼时,莫娘子已经回身拉了她的手,又冲她微一摇头,只道了声:“等干了刷一刷也就好了。”却是没理那妇人挑衅的眼,拉着阿愁快速离了那店铺。
看着莫娘子的背影,阿愁忍不住在心里拿“包子”一词对着她师傅一阵腹诽,直到她亲眼目睹到,前方有人遇到和她一样的事。不同于她们师徒的忍让,两个妇人当即就对骂了起来。那精彩纷呈的骂词,可不是慈幼院孩子们那个级别的。就在阿愁听了个目瞪口呆之际,她还没看明白怎么回事,对骂就于眨眼间升级为对撕对打了。
两个妇人毫无顾忌地于泥水里滚爬撕打着,一旁的闲汉们也都纷纷围拢过来呐喊助威。阿愁于心里默默对比了一下自己的战斗力,立时觉得还是她师傅英明。于是,接下来的路上,便是再遇到类似的冲突,不用莫娘子来拉她,她自个儿就乖乖地做了“包子”。
好在往前走了不远,便到了莫娘子的家。
看到莫娘子于一个店铺门前站住时,阿愁原还以为她是想要去那黑乎乎的店里买点什么,直到听着莫娘子冲着店门口站着跟人聊天的一个妇人叫了声“阿娘”,阿愁才知道,这竟就是莫娘子的娘家了。
她抬头往店铺的店招上看了一眼,却是这才发现,这店门上竟没个店招,只于角落里挑着个灰扑扑的布幌子。幌子上写着个褪了色的“莫”字。幌子下方,还吊着一只刨木头用的刨子。于是阿愁这才知道,原来莫娘子的父亲莫老爹是个木匠,于这永福坊里开了个小小的木器作坊。
原正跟街坊闲聊着的莫老娘看到女儿回来,却是一点儿也没露出阿愁所以为的那种惊喜表情,倒是嫌弃地拧了一下眉。恰这时候,原正跟莫老娘聊着天的邻居老太太也认出了莫娘子,那眼神里立时就放出八卦的光芒,作惊喜状大声吆喝道:“哟,这不是三娘嘛!”转眼看到莫娘子胳膊上挎着的大包裹,便又大声嚷嚷道:“这是给你爹娘送年礼来了?”又扭头对莫老娘夸道:“还是你有福气啊,生了个好闺女,三天两头想着回来看一看你们。哪像我那闺女,嫁了人后,就只知道往家里送礼,人竟是再没回来过。可真是,我看着像是缺了吃喝的模样嘛……”
老太太这话听着像是在夸莫娘子,可连阿愁都听出来了,她那话里暗藏着别样的机锋——这时代里,若娘家没个大事,出了嫁的女子轻易是不会回娘家的。她这里明着抱怨女儿不回来看她,暗地里却不无嘲讽着莫娘子没个夫家的意思……
果然,莫老娘的脸色顿时又黑了一层。她原想张口骂莫娘子的,可因那老太太正看着,她不想叫邻居看了热闹,便挑着个眉梢冲莫娘子冷哼道:“来便来了,怎的不进门?还是真拿自个儿当客人看了,等人请你进去?”
莫娘子愣了愣,一低头,进了黑乎乎的店堂。
阿愁见了,忙也跟了上去,却不想叫莫老娘把她拦了下来,“这是谁家的小崽子?乱钻什么呢!”
莫娘子赶紧回头道:“这是我新收的徒弟。”
“徒……”
莫老娘惊呼了半声,扭头看看抻着个脖子看着热闹的邻居老太,却是噎了噎,回头对那老太太笑道:“三丫头回来了,就不跟你聊了,我也回了。”然后她也跟在莫娘子的身后进了店堂。
这店里比店外的街道略低了一个台阶。进了店后,阿愁眨了一会儿的眼,才适应了店堂里的昏暗。然后她便看到,店堂里到处堆着些灰扑扑的木制件,原本就不大的窗户,更是叫一摞制作粗糙的方凳给遮了个严严实实——阿愁一看就认了出来,莫娘子家里那两张方凳,应该就是出自这里了。
她这里东张西望时,莫老娘则亮着两眼凑到莫娘子的跟前,问着她道:“这丫头谁家的?她家里给了多少拜师礼?正是巧了,前儿我看中个铜镯子,正愁钱不够呢,你先挪来给我使使。”
她话音未落,就听得店堂后面有人接话道:“三娘收徒弟了?”
随着话音,那隔在店堂和后堂中间的半截帘子被人挑了起来,从里面一前一后出来一对夫妇。男的连眼尾都不曾往阿愁身上扫过来,妇人倒是好奇地瞅了阿愁一眼。
只见男子皱着个眉头道:“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也不跟家里说一声儿?!我原还想着,等你嫁了人就再不用干这种于人前抛头露面的事了,偏你竟收了个徒弟。那你嫁人后,竟还想当你的梳头娘子不成?!若是不做了,这徒弟又该怎么办?难道你还要把拜师礼退给她家里?”
“退什么退?”莫老娘一听那“退”字就炸了毛,推着莫娘子的胳膊道:“我可跟你说,这拜师礼不许退。便是你不做梳头娘子了,她也是你徒弟。坊间不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吗?只要她拜过你,那她就是你徒弟,哪怕你什么都教不了她,也是她自个儿活该,命不好,竟不长眼认了你这师父。”
莫娘子站在那里被她娘推了几下后,那眼里不禁流露出一种叫阿愁看不懂的复杂之色。只是,她于家人面前一向沉默惯了,便只木着张脸,默默看着她娘和她兄弟。
她兄弟却是一点儿也不在乎她这会儿是个什么想法,接着又道:“今儿你来得倒是正好,我原还想着叫二丫头去叫你呢。上次我跟你说的那个吴瘸子,你不是不中意吗?我又给你寻摸了一家。那家刚死了老婆,因孩子小,家里不能没个女人,所以人家倒也不嫌你是被休了的。因你曾服侍过贵人,人家还肯再多出一笔聘礼呢。我已经跟人家讲好了价,人家愿意出到……”
“我不是被休的,”忽然,莫娘子冷声道,“我是和离的。”
顿时,她兄弟不吱声儿了。
莫娘子则又道:“而且,我早说了,我再不嫁人了。”
店堂里,那穿堂的冷风吹得门上的帘子一阵微微晃动。
略静了一静,莫四郎才悄悄推了他老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