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村扉记事_分卷阅读_3

蔻蔻之思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穿越之村扉记事最新章节!

    终于到了过年这天,李小荷三姐妹特意背上自己做的的布包儿,方便装零食,虽然零食只有自家炒的南瓜子儿。

    不过,这丝毫没影响小孩子的热情,李家的老大李小兰带着后面一、二、三、四个小尾巴跑出门了。李小荷也被这群小孩子感染了,揣着一颗熟女心跟一群小屁孩儿玩得还挺嗨。

    大多数人家都会给小孩子兜里揣上满满的零食,小孩子就带着这一包零食跟小伙伴们跑了。其实村子里,大家条件都差不多,所以基本上大家兜里都是炒南瓜子儿,大家也就是聚在一起吃吃东西,玩闹而已。而有那么几家,有好一点的零食的人家,自然也舍不得拿出来便宜了别人,所以大多数时候也是在家自己吃吃就算了,不会带出来给些熊孩子给抢了。

    吃完零食的小孩子们又开始玩游戏,一些要去打桩,一些要去捉迷藏。最后一大群小孩子在村头空地上玩起了老鹰捉小鸡。

    跑跑跳跳,笑笑闹闹,一群小孩儿将墙上都印上脚印,最后留下一地的垃圾,终于回了家。

    李小兰也带着几个小尾巴,兴致高昂地回家围在灶台前,眼巴巴地等着年夜饭开饭。

    年夜饭是重头戏,所以李家三个女人齐齐上阵,不过老婆子自认不擅长这个,而且有儿媳妇挑大梁,她老人家就在灶门前烤烤火,顺便帮她们添添柴火就行啦!

    李小荷这一群小孩回来的早,饭菜还没做好,但是孙氏仍是端出来一碗油果子给他们:“再等会儿就吃饭了,你们一人吃一两个就行了,这个吃多了积食。”

    油果子是用糯米粉炸的,炸的外面金黄,咬起来脆脆的,上面又撒了一层糖,甜甜的,而里面是糯糯的。李小荷点头承认,婶婶的厨艺确实是好,油果子做的都差不多大,一个个金黄色的圆球,看着就让人心生喜爱,最重要的是火候掌握得好,口感一流,必须点个赞!

    一年里,也就是今天晚上菜色最为丰富,李小荷也不装矜持,跟着这群小孩一起,狠狠犒劳自己委屈的肚子。

    吃得小肚子都鼓起来了,李小荷终于满足了。

    在李家,压岁钱什么,当然是不要想的。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就围在堂屋里磕着南瓜子儿,说着闲话,守岁。

    开始时几个小孩还在屋里屋外的跑来跑去,最后实在撑不住,连李小荷也倚在夏氏身边儿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家就起来做汤圆。

    不知道为什么,李家凹这边没人家过年时是吃饺子的,家家户户都是准备了一簸箕的糯米粉,汤圆从初一一直吃到十五。

    李家包汤圆有两种馅儿,一种是肉馅儿的,一种是糖馅儿的。肉馅儿是猪肉和香葱切碎拌在一起,放盐、姜、蒜,再炒成半熟。糖馅儿是芝麻摏碎,红糖切碎,拌匀就成了。

    李小荷吃了一个糖馅儿的,实在是太甜了,虽然的确是很香,但是真的吃不下啊,只偷偷扒着夏氏挑着吃肉馅儿的吃。馅儿估计也是婶婶调的,很入味,配上糯糯的皮,李小荷不顾她的小人小胃,也吃了三个肉馅儿的。

    吃过早饭,李小兰又领着这群小孩儿出门了。

    在村子口汇合了全村所有的小孩,一群十几个,浩浩荡荡地挨家挨户地去扫荡。小孩子也不顾忌那是不是自己家了,到一家就大家一起讨要零食,零食好不好大家并不在意,反正全往自己兜里揣就是了。

    这时候,大人们也不会责骂小孩,反而是乐呵呵地一把一把地将瓜子什么的分到每个小孩儿手里。当然,这是因为每进一家门,小孩子都会整齐的大声说“恭喜发财”,这些都是一些节日的习俗了,小孩子大概都不会去想自己喊得这一声是什么意思,只是难得有这样一群小伙伴一起行动的时候,好玩罢了。

    李小荷从来没有过过这么热闹的年,虽然这个年没有烟花,没有红包,也没有糖果,但是年味儿浓,尤其是在这一群小孩子身上。

    以前过个年也就是买个新衣服,父母给个大红包,其余还是自己拿着个拍得打游戏,逛微博,看视频什么的。就算是一家人坐在一起,也是自己玩着自己的,更别说这种一群人玩玩闹闹了。

    李小荷觉得,自己应该接受自己新的人生,接受李家凹,不再用旁观的、俯视的态度过下去了,这里的确不同于信息发达,生活快速的新世界,虽然它的确落后又贫穷,但是它也自有其引人之姿,接受它,融入它,也会感受到另一种生活的乐趣!

    至于现在这个穷家,自己一定不会让它一直这样穷下去的!

    李小荷在陷入沉睡前这样想到。

    第5章我会做荷包

    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所以这一天吃过早饭,李东林跟李成林这两个小家庭就收拾好,出发了。

    至于老婆子,她当然是不回娘家的,她还得在家等着自己的两个女儿回来呢。

    李小荷的外家在洋河大坝,离李家凹还挺远的,像这样早早就出发,等他们到时外婆已经做好午饭,等着他们了。

    在路上,夏氏仔细地将外婆家有哪些人,跟三姐弟说了一下,边说边告诉几个小的,见了人要懂礼数,喊人,别哑巴着不吭声,丢人!

    外婆家有一个大舅和一个小舅,这是夏氏跟姐弟三个说的,只有两个,所以就大小舅地叫了。不过,她后来又说,本来这个大舅上面还有一个哥哥的,只是没养成人就没了,还有一个五姐也是没了。所以她们只有五个兄弟姐妹,她却是老六,小舅舅是老七。

    夏氏有两个姐姐,所以外婆家来的人就多了。大姨跟大姨夫只带了一个小儿子来,四姨跟四姨夫三个孩子全带来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再加上夏氏家三个孩子,外婆家一时热闹非凡。

    两个舅舅都带着老婆孩子回老丈人家了,本来家里就两个老人,还有点儿冷清,现在是吵得头都大了。赶紧的吃完饭,将孩子都赶出去玩儿,姐妹娘儿几个好清清静静地说说话。

    小孩子,没一会儿就混熟了,叫叫嚷嚷地出了门。

    大姨家的小儿子比李小荷还小一岁,四姨家的大儿子已经十二岁了,女儿跟李小兰一样大,小儿子跟阿福一样大。

    一群人就由四姨家的大儿子秦松领头出门了。

    外婆家这边比李家凹条件好,大片大片的全是上好的水田。所以外婆家相对于李家,生活水平就好一点,像现在,给李小荷她们装零嘴也是有瓜子花生糖豆好几种。

    其实李家凹那边也还是不错的,村子往前走就全是上好的良田,不过这都是田地主家的。只有挨着山脚下的一小部分水田是李家凹村里众人的,除此就是山地、坡地这些。

    秦松带着一群弟弟妹妹朝人多热闹的地方走,也就是村头儿小杂货铺边上。

    到了那边,见一群五大三粗的汉子围着一张小桌赌红了眼,吼得几里外都听得见,边儿上一群看热闹的。空地上有几个鼻涕流老长的小孩。

    转了一圈,结果还是回到家里。李小荷想想自己挺傻的,干嘛要跟着他们出去乱转啊,还不如跟在老娘身边,听她们八卦。

    只听大姨在抱怨:“上次那边小姨给说了一个姑娘,人还没看呢,就不答应,问急了就说他不成亲。怎么生了这么个冤孽哟!”

    “他自己肯定有看上哪家姑娘,大姐你可要好好注意点儿。别的还好,就怕这姑娘不正经。”四姨一脸神婆样。

    “毕竟是要过一辈子的,还是要问问他自己的意见,要是两口子合不来,那就是一辈子的怨偶啊!”外婆劝得苦口婆心。

    “怎么没问他的意思呢,这都说了好几个了,他连看都不去看的。”大姨觉得两个妹妹没经验,还是得听听老娘的。坐到了外婆身边,拉着她边吐苦水边取经。

    这边夏氏也跟四姨凑在一起:“我就是想着现在年轻,就是累点儿也还受得住,好歹挣点儿银子,以后嫁女儿娶媳妇的手里也有准备。可就是虽说是家里活儿不重,我们却是老大,也不能撇下两老出去做个小生意啊。”

    “咋不能啊?这边这个不是老大一家在镇上开着铺子,留小的在家照顾爹娘吗?你家不是还有她叔?”四姨一边拉着李小荷坐在自己身边,一边跟夏氏说过:“两个丫头虽说是还小,也是该准备着。看我们小荷,长大了那也是村里的一枝花呀,到时候不知道多少小伙子上门来求呢!”

    “小孩子看的出来个什么,我也不求她有什么大出息,以后给她找个吃穿不愁的就差不多了。”夏氏谦虚道,又捡了之前的话:“要说做生意,我家那口子就是憨得很,哪里能挣什么银子呢?又没个手艺,哎,我左想右想的都没个头绪。”

    “怎么没手艺?你针线活儿还不够好啊,要我说你就做些香包荷包,赶着庙会的时候拿去卖,肯定行。就大佛寺就行,离你们那儿也不远。”四姨给夏氏想出来一个法子,“我们那边也有一个菩萨庙,逢着观音菩萨生辰这一天真是人挤人,那些个卖香包的生意好的很,就是我这手,笨得很,不然我也做了拿去卖!”

    夏氏还是有疑虑:“真这么好卖?”

    “当然了,你以为逛庙会的是我们这种穷人啊?多是家里都是有点闲钱的,没事逛逛庙会凑凑热闹,看着有些喜欢的东西了就买的。”四姨一脸羡慕的跟夏氏说:“要是运气好,碰见大户人家的看上了你的东西,还有赏钱呢。有一次我就看到一个穿着一身锦衣的小少爷,看中了糖人儿李做的一个糖人儿,直接大方的扔了一块银子给他,都没让找就走了。”

    连李小荷都听得跃跃欲试的,想着回去要在老婆子的麻袋里找几块布,好好做几个荷包,到时候带去庙会看看到底有没有市场。

    一边李小兰悄悄走过来,拉着李小荷出去了。原来这几个皮猴不知道从哪里找出来几个柚子,秦松正在剥皮,几个小的围在边上眼巴巴的等着。

    柚子很甜,水分也足,没发干,李小荷吃完一瓣又拿一瓣,一边催着秦松再剥一个。又问:“你们从哪里找到的啊?”

    秦松头也不抬:“那边屋里,箩筐里还有好多呢!”

    李小荷心想,就这样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拿来吃了真的好吗?不过吃都吃了,再说是外婆家,就别拿自己当外人了。

    李小荷到外婆家的第二天,大舅一家就回来了。

    大舅中等身材,也许是做生意的原因,总是笑眯眯的,夏家人长得都不错,大舅看起来也很顺眼。

    大舅母周氏却只是中人之姿,说话细声细气的,她说话时不仔细听都听不见。

    她勉强露出个笑脸跟夏家三个姐妹打了招呼,之后就不怎么说话了。

    等她出去张罗吃食了,四姨拉着夏氏,撇撇嘴:“不就是开个杂货铺子吗?就怕谁沾了她的好似的,脸快拉地上了。”

    夏氏没说话。

    倒是大舅,不知道是怎么知道了夏氏想要做荷包去庙会上卖。他仔细看过李小荷一直背在身上的布包,在听说是李小荷自己做的后,他笑呵呵地跟夏氏说:“六妹妹手艺越发好了,小荷才几岁呀,就教的这么能干!我看你这荷包儿能做,要是你怕庙会上卖不出去,不如就放在我的铺子里,卖多少算多少,二哥也不赚你的钱。”

    夏氏没想到这个二哥竟愿意帮她,一时间高兴不已,急急地说:“好啊,二哥,我回去就做起来。”又说:“前儿还愁着没路子,今天二哥就帮了我大忙,我,我……”激动地快哭了。

    李小荷在旁边看着,想这也太夸张了,问她大舅:“舅舅,我奶奶说,大户人家经常会扔一些不要的衣服,那些衣服特好看,是不是真的啊?”

    大舅笑了:“哪儿啊,那些大户人家讲究可多了,就算是衣服不要了,也不会随便扔了,多是赏给家里的下人,或者送给一些穷亲戚。他们的衣服都是好料子,就算是不穿的,也比咱这些农户家的好多了,哪里会随便扔。”停了一会儿,他又说:“倒是有一些裁缝铺子,时常会有一些零碎布头的不要的。”

    李小荷两眼亮晶晶的,充满期盼地看着他,大舅一时好笑,捏了捏她的脸,笑道:“行吧,你大舅也认识几个裁缝,回头跟他们说一声,给你要点儿碎布头做荷包。不过你做的荷包可不能用这种碎布头,回头我给你拿几个花样子,你把荷包做的细致一点。”后面这话是跟夏氏说的。

    夏氏欢喜地应了,又急忙跑去厨房帮着周氏做事。

    晚间夏氏跟四姨住一起,两人还在一直说到很晚。

    “老大竟然主动要帮你卖荷包,这可真是奇了怪哉,你可要仔细着些,说不定他连亲妹妹都坑。”这是四姨。

    夏氏刚刚得到一个赚钱的路子,怎么肯信她的话:“怎么会,好歹是亲兄妹呢,就帮着卖个荷包,能怎么坑我?”

    “这可说不准,老大那性子!”顿了顿,她又说:“何况还有周氏在呢,那可是一点亏都不肯吃的!”

    夏氏笑了:“好了你!就是在他店里卖个荷包,卖多卖少都算我的,又不要他贴补,他有什么可吃亏的!行了,睡吧。”

    四姨见夏氏闭眼不再理她,也就不开口讨没趣,只是心里想到:“我就不相信老大会这么好心!”

    大姨夫是家里的独子,不好离家太久,正月初四这天就打算回家了。夏氏心里想着要做荷包,还要回去清理看看要买些什么东西,也是打算这天就走。

    走的时候李小荷收获了意外之喜,外婆给每一个小辈都发了一个红包。

    李小荷喜滋滋地将红包揣在小布包儿里,等走出村子,路上只有他们一家人了,才迫不及待地将红包拆开,倒出来六个铜板,六六大顺!

    不过还没等李小荷多看两眼,就被夏氏收缴上供了。无论李小荷怎么撒娇卖萌地表示自己不会乱花,或是李小兰控诉这是外婆给他们的,还有小阿福哭闹着不走,夏氏都不为所动,淡定地将十八个铜板放进自己贴身的荷包儿里。还对这三姐弟说:“你外婆还不是因着我的缘故才给你们的。小孩子,哪里放的住钱,要是一不小心掉了怎么办?我给你们放着。”

    李家老爹在一旁附和:“就是,让你们娘给你们放着。”

    第6章你要好好的

    回到家里,叔叔一家还没有回来。家里大姑姑和小姑姑都还住着,见李小荷一行人这么早就回来了,都有点吃惊。所幸小姑姑的婆家就是村子里的,当晚就和小姑父回去住了,不然这么多人连住宿都困难。

    小姑姑的婆家是村子里唯一一家外姓人家,姓钟,叫钟贵。据说是从外地逃荒来到这儿的,早年就在平安镇上一个木匠那儿做学徒,可能是没那个天赋吧,反正最后也没能出师。辛好还攒了点儿钱,在李家凹这边买了两亩地,就扎根在这儿了。

    当然,就因为两亩地可能李家凹也不能让他在这儿落户,是他的妻子汪氏,恰好跟村子里李继业的媳妇一个姓,都姓汪,就认了个干亲,李继业也帮着在里正那里说了点儿好话,最后事情也就成了。

    虽然钟贵没有学到木匠手艺,不过他的大儿子头脑却是不错的,在平安镇上有一家竹器铺子,就是卖竹制东西的,大件儿的有像竹椅,竹席,小件儿的有什么筲箕,箩筐。

    钟贵在平安镇上混过那么些年,人还是结交了那么些的,他的女儿就嫁的很好,所以就算是小儿子不那么成器,他还是成天过得挺乐呵。

    而这个不成器的小儿子就是李小荷的小姑父。其实这个小儿子并不是不成器,只是钟贵一向认为庄稼人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累死累活也只够个温饱,哪有生意人出息呢?所以这个留在李家凹种地的小儿子,自然就是不成器啦!

    要李小荷说,其实钟贵的妻子汪氏才是个贤惠人,她将三个孩子都教的很好,三姐弟就算是不在一起感情也是很好,不管是姐姐还是哥哥,都知道这个弟弟家里差了些,逢年过节总是会贴补他一些。

    李小荷的小姑姑在婆家那就是垫底的,要是在李家,那就是最好的。她也不用干什么活儿,也就是带着她大伯家的一个孩子,她自己的一个女儿,满山的跑。她最是喜欢李小兰,大概是因为李小兰出生的时候她还没有嫁人,而老婆子对于夏氏生了女儿有些不满,做家务活儿经常摔摔打打,夏氏只好多做些活儿,而孙氏又还未进门,李小兰就是由小姑姑带着的。

    这次,小姑姑回去时,也带着李小兰一起到她家去,说是家里这么多人,她带走一个,大家能住松泛点儿。

    大过节的,又都知道她们两个一向是亲得很的,自然没有不同意的。

    大姑姑嫁到了平安镇外边儿,离得挺远,一年也就是回来个两三回,本想多住几天,只是现在李东林一家回来的早,到底不方便,初六就回了。

    夏氏想着早点儿把荷包做起来,就催促着李东林,找个时间去一下平安镇上,到大舅铺子里拿花样子。

    李东林笑她太心急:“这才初几?大舅子回没回还两说呢。”

    夏氏想着自己真是粗心,走时忘记问二哥什么时候回镇上了。又想大多数铺子都是初五就开门了,应该也差不多了。

    于是初八这天,就拉着李东林,带上李小荷跟小阿福趁早去了平安镇。走前特意去小姑姑家问了问李小兰,结果人表示十五要去镇上看灯会,今天就不跟你们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