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青竹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当审计成为皇帝后最新章节!

    这一晚的晚睡成功让他第二天早上没起来,起身之后张冲来报说宋离进宫了,已经到了弘文阁,而朝臣也都集中到了文渊阁,据说两边似乎是有些杠上了,李崇抬头:

    “因为什么杠上了?”

    “好像是因为几位大人的补缺事宜。”

    李崇想起来了,张朝理一案朝中六部好几个关键的地方出缺,按着朝中现在这两股势力,这补缺的场景确实会十分的白热化,王和保和宋离的人选一定差异很大。

    “王首辅和宋督主杠起来了?”

    张冲躬身就差擦擦脑门的汗了:

    “回陛下,不光是内阁和宋督主,这一次内阁中的意见也不是太统一。”

    李崇靠在椅背上,唇角勾了起来,看来张朝理一案对王和保在朝中的威信伤害很大,朝中的天平从内阁便已经开始偏了:

    “是岩月礼和王和保有不同意见了吧?”

    张冲点头:

    “是,尤其是在吏部侍郎的人选上,两位大人有些僵持不下。”

    吏部乃是六部之首,吏部侍郎仅次于吏部尚书,自然是必争的位置,李崇倒是并不意外,他抬眼问道:

    “葛林生呢?”

    “葛大人风疾犯了,已经两日没有去内阁了,他着人递了一本折子呈送陛下。”

    张冲躬身将折子呈给了李崇,李崇打开翻看了一眼,却发现葛林生上的这本折子不是旁的,而是此刻争议最大的吏部侍郎的备选人的履历,真是个老狐狸。

    王和保推荐的贾兆光,是光帝五年进士,现任正五品吏部郎中,他考取进士那一年的座师正是王和保。

    岩月礼推荐的却是官职还在郎中下的一个从五品员外郎叫秦学政,这秦学政乃是成帝元年的进士。

    这已经很清楚了,这明面上是两个辅臣各执一词,实际上这是光帝旧臣和成帝旧臣的较量,若是这样,他私心里自然还是偏向岩月礼的,毕竟原主他爹现在从哪方面来看都要比光帝要靠谱多了。

    “宋督主的意思呢?”

    张冲开口:

    “宋督主并未参与,内阁各执一词,折子也并未递到督主那里。”

    李崇笑了,现在还真是祸水东引,已经不单单是直廷司和内阁的战争了。

    “去将贾兆光和秦学政宣进宫,不必经内阁,直接到朕这里来,既然内阁断不清楚官司,朕帮他们断。”

    这话很快传到了文渊阁,此刻的文渊阁中朝臣众多,气氛却十分的凝重,王和保毕竟任首辅多年,跟随者众多。

    但是岩月礼履及六部,是个实干之人,成帝旧臣隐隐以他为首,从前摄于王和保的锋芒,如今此消彼长,他们也敢于说出不同的意见了。

    同样消息也传到了只和文渊阁相隔不过十几米的弘文阁,宋离听到这旨意微微挑眉,李崇比他想象中更有主见,这事儿倒是不需要他多操心:

    “去盯着些,既然陛下召见,中途不得允许贾兆光和秦学政见任何无关的人。”

    “是。”

    两位大人到华清宫的时候李崇正悠闲地坐在桌边喝茶,贾兆光瞧着比秦学政要大上几岁,两人瞧着都是四十左右的样子,他们这也是第一次被如今的小皇帝单独照见。

    “臣贾兆光叩见陛下。”

    “臣秦学政叩见陛下。”

    李崇摆了摆手:

    “都起来吧,朕今早就听说内阁因为户部侍郎的补缺打起了官司,你们两个就是这官司的中心人选,既然内阁商议不决,那便朕来考考你们吧。”

    贾兆光和秦学政都没有想到此事会直接捅到小皇帝这里:

    “臣等惶恐。”

    “朕的问题不多,就一个,你们都是吏部的官员,对人事制度最为了解,说说如今朝廷用人最大的弊病在哪里?”

    当着皇帝的面挑朝廷的短儿?

    “不好意思说没关系,那有纸笔,去写下来。”

    那两人无法只得去一旁的桌案边坐下。

    而李崇此刻也没有闲着,他直接坐到了桌案后面开始画起了图,张冲偷偷看了两眼,就发现陛下画的东西怎么好可爱呢?

    而且李崇的画是一张接一张,最后李崇写了一封信直接递给了张冲:

    “这封信你找人亲自交给宋督主。”

    宋离正在理红房子的帐的时候,华清宫的一个小太监求见:

    “督主,这是陛下交给您的信。”

    宋离放下了手中的账本,直接打开了信件,从上到下看完信之后饶是他有些沉着的性子都被弄的有些哭笑不得,他抬头出声:

    “转告陛下,说臣明白如何做了,让他放心。”

    小太监溜溜又回去送信,李崇还在这桌案的后面画呀画的,就见那小太监前来回话:

    “陛下,督主说他明白了,让您放心。”

    李崇笑了一下,放下了心来。

    又过了有两刻钟的时间,那两个还在答卷子的朝臣才都停了笔,两人起身将卷子交给了张冲,由张冲递到了御前。

    李崇没有让他们署名,直接看内容。

    其中一人写的是如今朝中积弊最深的乃是如今捐官之风盛行,以至于朝中多九品末流小吏,这些捐官的纨绔子弟多有碍朝廷体面,当重科举而轻捐官。

    另一个人写的则是如今朝中官员冗杂,衙门众多,一事多门,三天不上朝便发现底下又多了一个衙门口,以至于政务繁杂,后续冗杂,为今之计当裁撤冗杂衙门,清撤冗余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