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事三则

阿瑞古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阿瑞古文集最新章节!

    一、鸭屁股

    鸭屁股虽肉多肥嫩,因长有一黄豆般大小囊物,其味难闻,故喜吃者极少,皆称骚得难咽。难怪乎,香港艺人曾志伟吃过后,曾发出“吃得鸭屁股,方为人上人”这般感叹!

    更有新说,该物有毒,甚至致癌,故当今家庭杀鸭时多剁之抛弃。然而,湘赣边界一些山区农村,不知何因,却视之为席中尊品,唯尊者老者贵客者享用。据称,这已是老古人传下的习俗。想来,在极度贫乏、食不饱腹的年代,除逢年过节能见腥物外,平时,莫说吃上,就是能闻个肉味也已是奢侈之事了,倘若这一大块头的肥屁股丢之弃之,岂不是天大浪费。于是乎,大人吃小人跟着吃,代代相传,甚至驯化了一些人的嗅觉,非但不觉得那味有骚,反倒嚼出的是人间美味,故喜吃者也就不乏其人了。

    若按当地习俗,吃鸭屁股决非小事,而是关乎待人接物礼节之大事。无论是红白好事办酒,还是呼朋唤友请客,上席者为尊为贵,若鸭上来,席间者皆不敢轻易去动那屁股,即使唾涎三尺者也决不能先下手为强,否则,会被视之为缺乏教养不尊不敬之举。这时,东道主会主动将其夹起毕恭毕敬放入首席客碗中,首席客即使欢喜,也应作谦让状,假若真的不吃,便会委婉的谦让给次席者,而以此类推。如尊敬的客人咬得鸭屁股津津有味,且频频举杯下肚,那么,整席间便是皆大欢喜。

    据说,喜吃者除因鸭屁股皮肉肥嫩外,要的就是那个味。见到鸭,想到那味,便会两腮生津,食欲亢奋,若席间没吃到,便饮食无味,心生无限遗憾,甚至愤愤不平,脑羞成怒。

    说是早些年间,村里一人家办酒,正好一村之长也入席间,且理所当然的坐上首席。该人家早知村长也是鸭屁股喜吃者,只是闻得该村长平日里常欺负无辜调戏村妇,便心生讨厌。鸭上时,该人家男人便夹起那鸭屁股走至村长跟前,村长见屁股,甚是喜欢,但仍假装斯文谦让,虽口里说“给其他客人受用吧”眼睛却绿绿的发亮,唾液也频吞有声。该男人随即故意把屁股举得高高的,给席间其他人使了个眼色,大声说道:“哦!大伙们都嫌骚啊!那我给我家黄狗吃了。”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啪”的一声,那鸭屁股划了个弧线,不偏不倚正落在了那黄狗的嘴里。此时,村长看得口张目呆,继尔脸带愠色,心里狠狠的骂将起来“这么好的屁股,怎能给狗吃了呢”!

    全桌人看似若无其事,不动声色,其实,早已暗暗窃喜、心花怒放了。

    二、王二舅

    王二之妹阿兰嫁给邻乡的玉柱家。说是不同乡镇,其实就是隔壁的上村。上村人到镇里逢圩,皆打王二他们下村而过。解放前,因缺水,上村田土里难有收成,穷得很多男人讨不上老婆而成了光棍。好在“大跃进”那年,在村上头拦河筑坝,修一水渠,穿村而过直奔下村那边而去。渐渐的,村里焕发了生机,村民才过上了好日子。

    该渠丈把宽,齐胸深,也恰打王二家屋背过。一日,阿兰渠里洗衣,忽见漂一流瓶,正至脚下,她顺手捡起,见瓶口已封,内有红纸一片。她好奇的打开封口,抽纸一看,见上有字:“捡到此瓶者,告我,有谢!”并留有住址姓名。阿兰并无贪谢之心,只是心中纳闷,抛瓶者葫芦里不知卖的是何药?好在她有一闺蜜嫁在上村,她悄然地把瓶托之转交,没想到就这样与抛瓶者一来二去的好上了。原来,那年玉柱高考落榜,在一天极度无聊中,抛出此瓶,当时只为好玩,别无他念,没想到这竟成就了一场姻缘。这,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如今阿兰的女儿就要出嫁了,王二这个舅老爷子甚为开心,但却愁煞了他老婆。俗话说“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在农村,一个有脸面的舅老爷对已嫁的女人来说是上等荣光,要不,男人家的人就难免轻看你,甚至嫌死你。可王二生性好酒,一杯也醉两杯也醉,常醉得找不着南北。外甥女出嫁可是大喜事,若要是在妹家出个洋相怎么的,岂不被人笑话。临行前,老婆千叮嘱万交待,王二此次倒也像个听话的孩子,允允诺诺,万般顺从,就是真上了酒桌上也毫不含糊。男方家早已闻知王二好酒,岂能轻易放过,但无论怎整,王二喝了两大碗米酒后便使出百般招数,极力拒挡,不再进酒,男方家黔驴技穷,见状也只好罢了。

    按当地乡俗,嫁女家次日早餐应是正席。客人们皆已纷纷入坐,唯不见首席客王二舅老爷。阿兰夫妻俩屋前屋后,楼上楼下寻了个遍皆未见其身影。夫妻俩很是疑惑,昨晚明明见王二上楼入寝,今早怎就不见了呢?即使晚上外出也得有个动静,可狗都没得吠过,他会去哪了呢?舅老爷未到,这席怎么开啊,何况,舅老爷返回时,男方家还得风风光光鸣放鞭炮相送呢!阿兰越想越急,蹬上自行车便直奔下村而去,刚到王二家门口,便见王二老婆,忙问:“二哥呢?”

    “不是去你们家做客了么,怎么了?”嫂子答道。

    “今早就不见人,没回来吗?”

    “没有咦!就是夜里回来,也应有个响动,连狗都没吠过一声。”王二老婆也犯急了。

    就在此时,忽闻厅后间传来一阵鼾声,俩人急忙推门一看,只见王二光着上身,穿个裤衩子正呼呼大睡呢!

    原来,王二在妹家睡至半夜醒来,忽闻酒香,开灯一看,见房内放有二大缸米酒,他喜出望外,抓起茶缸,连灌几碗,在浓浓醉意中又倒床而睡,怎知这冷冷米酒下去后,肚子便咕咕作响,刚提裤准备上厕,一走肚,稀哩哗啦便拉在裤子上了,这时,王二也酒醒有半,心想,今晚落得如此尴尬境况,若要外人知晓,这舅老爷的脸哪有安放之处啊!于是,悄悄摸至楼下,刚想开门而出,一想,不行,这深更半夜穿村而行,即使没人碰见,也会惹得村中狗吠一片,说不定,村里人还把自己当贼穷追猛打,岂不更惨!王二折回屋内,打开后门,只听得哗哗水声,心中一亮,这下有了,便跳入渠中,顺水而游,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的漂至自家屋后。此时,已挨天亮,王二又累又困,还生怕惊醒老婆,只好挑开后门,进入里间,倒床便死睡过去。

    后来,此事传开出去,便有了“王二做舅客,狗都不知”这个笑话了。

    三、谢海龙

    鳝鱼,俗称黄鳝。因其肉嫩味鲜,被视为席上佳肴。其食法,多见于红烧爆炒,如红烧鳝鱼段、青椒鳝鱼丝、鳝鱼烧茄子、鳝鱼炒韭菜等。也有煲汤的,如鳝鱼丝瓜汤、山药鳝鱼汤等。但这些做法,下锅前皆必将鳝鱼毙命、剖肚、断身,若见其现场,一片鲜血淋漓,今人心生不忍。而我们家乡却有一做法很是独特,名曰:炒盘龙。其独特之处在于炒前无需让鳝鱼开膛剖肚,更无血腥之象。而是将活脱脱的鳝鱼倒入油锅之中,鳝鱼碰跳几下后便自然卷成圆圆一圈,浑然一体,然后配上姜、葱、辣、蒜,翻炒后便可起锅。初吃者,见个个盘踞如龙,心生畏惧,皆不敢轻易下筷,一旦食后,因其味鲜肉美,别有风味,着实让人舔嘴咂舌。

    在当地,要说盘龙做得最正宗,味道最为上乘,那当属迎宾楼宾馆了。该宾馆之盘龙,皮不酥而鲜,肉不死而嫩,可算鳝食一绝。盘龙最让人难于忘怀的,不仅是味,而且还在吃的功夫上。说是多年前,省城一掌管项目的厅官到此,当地不敢怠慢,殷勤有加,席中尽管满桌佳肴,但厅官面无表情,毫无兴致,着实让负责接待的主任捏了把汗。可当那一大盘油亮亮的盘龙端上桌时,只见厅官眼放豪光,喉结频动,口中念念有词“鳝鱼好啊,鳝鱼好啊!”他边说便边夹起一条就往嘴里塞,可这黄鳝偏让这厅官犯难,不知如何入嘴,他干脆整条“吧叽,吧叽”地咬了下肚,弄得嘴边满是碎沫,甚是狼狈。

    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忙对厅官说:“吃这盘龙还得有个讲究的。”

    “吃这盘龙还有讲究?我只知这鳝鱼营养好,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看来厅官是个喜吃鳝鱼者,说道鳝鱼便口若悬河,兴奋异常。

    “还能治病?”一桌人皆愕然。

    “这,你们就不懂了,那个老李啊早就说过┄┄”

    “打住一下,请问是哪个老李啊?”主任像个求知若渴的小学生。

    “哈哈!就是那个李时珍老先生啊!”厅官大笑起来。

    “哦!原来是他,我还以为是谁呢!您真太幽默了。”

    “李时珍在他的本草中说: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之功效。还有,据美国试验研究,它含有一种特种物质,叫鳝鱼素,能降血脂血糖,还治痔疮呢!告诉你们吧,我的痔疮和糖尿病就是吃这鳝鱼吃没啦!”

    “哎呀!您真太有才了,知道得如此之多。”主任边说边夹了条黄鳝放入厅官碗中。

    “不过,吃这黄鳝,是有口诀的。”主任说

    “是吗?道来听听。”

    “这盘龙切不可整条就这么咬,因里面还有肠肚,故有一口诀,叫作夹住头,咬断骨,一拉一扯两皮吃。”主任边说边示范,只见他用筷夹住鳝鱼之头,在其颈背轻轻一咬,一拉一扯,背肚皮肉便卷入嘴中,筷子只残留一截黄溜溜的肠肚了。

    厅官到底还是悟性高,照着口诀,很得要领,也一拉一扯津津有味的吃将起来。

    “我吃遍这么多地方,如此食法,还是头次。”厅官说。

    “是的,我在外也不曾见得”主任甚为骄傲的说。

    “好吃!好吃!怎么,你们当地这盘龙叫谢海龙?”厅官用筷子指着那盘子问。主任顺筷瞧去,只见盘边贴一纸片,上书“谢海龙”三字,顿时心犯滴沽,以前从未听有此名,怎冒出个“谢海龙”呢?若非是宾馆推出这个新菜名。想毕忙说“对对对!我们当地就是叫这名。”

    “怎叫海龙?”

    “您想想鳝称之为龙,那么田中之水也配称海了。”主任急中生智。

    “那谢又作何解?”

    “或许是谢姓人家发明此炒法,这就无法拷证了。”

    “哦!有道理!有道理!”厅官点头称道。

    宴毕,离席时,厅官还望着那空盘对着当地官员说:“好!好!谢海龙味道真好!”见厅官吃得如此心花怒放,主任等人原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刚送毕客人,宾馆经理一脸媚笑上来:“主任,怎样?”主任本要找经理求证该菜名一事,见其便问:“这盘龙怎么整出个谢海龙的名字来?”经理见主任脸带愠色,忙作一番解释。原来,近期常有客户反映,菜的口味不如以前。经理究其原因,皆在厨师身上。为革厨之弊,他想出一招,凡上的菜,均须贴上厨师之名。这样,哪个厨师所炒之菜,口味如何,皆有个说法。而此席炒这盘龙者恰是谢海龙厨师。

    “原来如此。”主任听后真是哭笑不得。又问:“你们还有几位厨师?”

    “还有王山凤、李翠花、张三保。”

    “算了吧你,别整这一套了。难道下次王山凤炒的鸡还得说是野山鸡了,总不能把李翠花炒的大白菜硬说是什么花吧,这不是活活的让我们出洋相吗!知道吗,要是在旧朝代,这叫欺君之罪。”

    主任说完,愤愤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