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是一种记忆

am750112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am750112文集最新章节!

    过年,和平时的哪一天都没有什么区别。

    难得清闲罢了。

    累了的,也只是心情。

    我们三口,回婆家住了五天。这里的风俗和我老家大相径庭。

    风俗是一种记忆与记忆的延长,风俗是某个中午或傍晚的方言土语。

    先说语言,我总结出的规律是,这里把凡是有“zh、ch、sh”发音的字,统统发成“j、q、x”比如“车子”说成“qie子”“猪”说“ju”不一而足。不知道这里的小学老师怎么纠正孩子们的发音。我读小学时语文老师告诉大家“平时发二声的字标调是三声,平时发三声的字标调是二声,考试准没错。”仅此而已。在这里,我和儿子说普通话婆婆却听不太懂,和耳朵没关系。婆婆和公公早晨醒来很小声地唠嗑彼此也听得懂,尽管婆婆一直说耳背了。三里不同音,更何况和我老家相距了几百里。

    再说水土。儿子小时候每次来奶奶家都水土不服,当天晚上就起满身的疙瘩。也就是水土和我老家不一样。这里的水很稀缺,地里的井有甜水,可饮用,可洗涤;村里的井是苦水,什么都不能做,所以卫生条件很艰苦,几乎没什么设施。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个大壕坑,夏天雨后能存些雨水,白天家畜家禽在坑里游来游去,还有光屁股的小孩子狗刨,晚上附近的妇女就到坑里洗去一天的污垢和疲劳。在怀孩子时我陪爱人去几里外的地里拉水,一桶一桶从井里打水,倒进一个更大的水桶,还打出了一只癞蛤蟆在桶里蹦跶,吓我一跳。和婆婆年龄接近的妇女到夏天就光了上身,主要就是没洗澡水。近几年好多了,家家安了自来水,只是有人出面把地里的水引到村里,家家挖一水坑,用水泥抹好,赶上放水就储存满。这次我们刚到家公公就说不要乱用水,地里的井冻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放水呢,家家户户都买水。我们立刻就提高了警惕。因为用水爱人吵吵“我给你一百去买水吧!”我在旁边看不下去,就揶揄他“你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钱买来吗?”我知道老人是在节省。总共在家住不了几天,干嘛惹他们生气。这里的土晴天是浮土,雨天是胶泥,村里的路面坑洼不平。地里只适合种植谷子和棉花,偶尔也种红薯和花生,根本就不种小麦。我老家的是沙土,下过雨就渗进地里了,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尤其是花生和红薯,玉米和小麦。

    饮食方面。这里一天三顿喝小米米汤,过节时做大锅菜;我老家以面食为主,尤其是面条和饺子。这里过年除了吃几顿一模一样馅子的饺子就与平时一样了,我老家逢年过节是很隆重的,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过年饺子是不会错了时令的。炸油条、蒸馒头、蒸年糕、做豆腐、煮肉蒸菜,即使是饺子馅也分几种,猪肉白菜的,猪肉韭菜的,牛肉的,羊肉的,还准备一大盆凉菜。忙一年了,正月里讲究的就是吃,一出正月就又开始农忙,所以平时再舍不得过年也还是很大方的。

    过年习俗。从第一次来婆婆家已经十五个年头了,孩子小的时候我隔一年来一次,现在是年年来了。这里过年人们最期待的事情似乎就是拜年,凌晨两三点起来煮饺子,饭毕,成群结伙的本家弟兄们聚在一起,挨家给老辈人磕头,陆陆续续一直到天亮,老辈人端坐在冲门的椅子上,嘴里说着:“来了就行,别磕头了。”故作谦让状,身子稍微欠欠,来者不论一个还是一群,进门就跪,抱拳,起身,继续,反复三次。大年初一到谁家都在蒙头大睡,整个村子显得冷清,空阔。正月走亲戚也是这样,进门先磕头拜年。我却没有拜过一次,婆婆也随了我的性子。我的记忆里老家拜年从来不磕头的,只在年三十晚上,很近的本家聚在最大的长辈家围桌而坐,喝酒唠嗑,各自介绍一年来劳作的艰辛,打工的经历,收获的成果。有的坐坐就去串门了,有的一直陪到底,几乎到午夜,在院子噼噼啪啪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大年初一就去看新媳妇,把全村的新媳妇看个遍,主家要客气地递过花生瓜子糖果,小孩子们随便抓,花枝招展的姑娘媳妇孩子们说不准在这一天遇见几次,夸赞着彼此的新衣,欣赏着彼此的发饰。干净的大街上高高挂着喜庆的“吊鸹”、灯笼,街面上只有零零碎碎的鞭炮屑,干净,宽敞,平整。从初二开始,亲戚之间互相拜访,也就是串亲戚,一直到元宵节。

    阡陌交通。这里几乎没有一条笔直的街道。距离国道有十几里地,处处大坑小窝的,没个规则,没个形状,没个规划,连个正儿八经的大队都没有,土坯房随处可见。我老家是三县交界地,交通便利,人心活泛,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里五乡统一规划,大街小巷街道笔直,地面硬化,村里雇着几个老人定期打扫卫生,垃圾深埋,家家高屋大院的。

    恋爱婚姻。这里结婚的仪式也似乎很古老,十几年前的新媳妇穿蓝牛仔裤和红褂子,脸蛋抹得跟冻着似的,接亲用马车。乡亲们随礼的盒子堆了半炕,但礼金很少,只有2元、4元、6元,最多的10元,那盒子很古朴,专门随礼用的。直到现在,结婚除了女方多要钱之外没什么改变。有个远房亲戚刚娶了个比我家虫虫大一岁的女孩,也就是周岁十三就结婚了,那男孩比女孩大八岁。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全家都当做笑谈,尤其是虫虫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我老家十几年前的婚礼已经用小轿车了,两边摩托车队开道,红旗猎猎,威风得很。新娘要穿鲜艳的嫁衣,比如我妹妹。近年的婚礼和城里没什么区别了,拍结婚照,新娘子穿婚纱,化妆,一溜儿小轿车,照相、录像,嫁妆里电脑是必备品。比如外甥辈儿的婚礼。这里的观念是不早点定亲就找不到媳妇了,前院家的两个四十出头的哥哥还都没结婚。更不用说离婚的,才难再说上呢,只好打光棍了。我印象中老家似乎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有男孩的家庭早早就盖好房,孩子们自由恋爱的多,到年龄自然结婚,举行很排场的婚礼,恩爱到白头。

    智力问题。不知道什么原因,这里傻子特别多,几乎家家有个精神病。是以上种种造成抑或后天刺激就不得而知了。妇女除了种地就是操持家务,没有出去打工的。我家姐姐妹妹直到现在还折腾着挣钱呢。这里听天由命,迷信,没有一点进取精神,所有的人。我老家的人六十多岁还出去看场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这里的教育体制、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人文观念,和我老家二十年前的差不多。两地皆处于华北平原,相距不到五百里,差距却很大。大凡种种,不一而足,不再赘述。

    不论这里还是老家,都有我的爹娘,亲情的延续,不因外界条件的不同受到影响,习惯而已。no matter when and where,i love it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