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地域~天使文集最新章节!
在历史上东周各诸侯国的君主虽然不能称为帝王,但有些诸侯国的君主在后人眼中却与帝王无异,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之子,因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使自己的亲生子奚齐能即位,便设计陷害太子申生,使其自杀身亡。随后又诽谤献公的另两位成年公子重耳与夷吾,于是重耳不得已流亡国外19年。这19年重耳周游列国,历尽了千辛万苦,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即位时重耳已经62岁!虽然重耳于花甲之年才得以承继君位,且在位时间也不过9年而已,但其在晋国为公子时便因其贤名而深得晋国一帮大臣及百姓的拥戴,周游列国时又有过不国寻常的经历,所以即位后在赵衰、狐偃、狐毛、先轸等人的辅佐下,最终实现霸主伟业,成为后人印象深刻的春秋时期著名的人物之一。
当年重耳周游列国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既是晋国一位德高望重的贤公子,又是一个国家的最大通缉犯,所以他在各个国家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有的国家只看到了重耳逃亡者的一面而拒绝帮助甚至嘲弄他,这样的国家在重耳得国后均遭到了报复;而有的国家则看到了重耳贤能且德广的一面,对重耳敬重异常,甚至有的以君礼待之,这样的国家在重耳得国后均给予了报答。虽如此,但春秋时期毕竟是个混乱的年代,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攻伐的事情比比皆是,今天可能是很好的盟友,甚至是亲家、婿丈的亲密关系,明天可能就是战场上的敌人;刚才还是势不两立的仇人,一转眼却成了亲密无间的伙伴。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恒的!晋文公与楚成王之间便是这样一对欢喜冤家。
重耳逃难到楚国时,楚成王早就听说了重耳的大名,也知道重耳日后可能执掌晋国,于是以国君之礼待之。此时的重耳只不过一晋国的通缉犯,且到楚国之前经历了许多大小国家的白眼,到了南方大国楚国这里,却能得到君王般的待遇,心里自是说不出的感激。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时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公子他日若返回晋国承继君位,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也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我还真的想不起晋国能有什么奇珍异宝献给大王呀”楚王仍然不依不饶地追问:“不是吧,尽管楚国好象真的什么都不缺,但我这样善待公子,日后公子真有富贵的一天,总不会对我一点表示都没有吧?”重耳想了想,认真地回答道:“托您的福,如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一定与贵国友好。可如果事情有什么变化,万一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那样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话,我才会斗胆与您交战。”重耳此言看似不合时宜,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重耳的志向,与其弟夷吾为了得国而许秦穆公河西五城之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重耳与楚成王之间的谈话虽然半真半假,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利益至上的处世原则可见一斑。成王与重耳虽说者无心,旁边楚国一大将成得臣却气得不轻,心想我主如此优待你这晋国逃犯,你不思报答便罢了,却还在这里想着两国交战的事情,真是无礼之至!可此时重耳是楚成王的座上宾,成得臣虽恨,却也拿重耳没什么办法。不过正是这种怨恨之情,最终导致了晋楚真正发生战争时,成得臣没能以平常心看待而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不久,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果然将自己的侄子——在位仅仅几个月的晋怀公杀死,自己即位,是为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国为了争霸中原,出兵攻打宋国。此时晋文公已经稳定了晋国内局势,且有能力也同样有了称霸诸侯的野心。于是在宋国的请求下,晋文公举全国之兵,以报仇为名讨伐曹、卫等楚国的附属国,楚王虽然立即分兵来救,但晋文公却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曹、卫两个小国拿下。楚成王见晋国势强,便有退兵回国之意,无奈楚将成得臣却自恃才高,认为晋国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并无真正的实力,于是不愿意舍下将灭之宋,向楚成王保证旦夕之日灭掉宋国再撤兵不迟。
其实晋文公出兵也不单单只是为了救将灭亡之宋国,他还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借此机会称霸诸侯。而此时晋文公称霸诸侯的最大障碍就是强大的楚国,若不将楚国击败,其他小诸侯国是不敢背楚而事晋的。于是晋楚之间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一场争霸之战。虽然如此,晋文公还是不想毁掉自己讲信誉的假面目,利用成得臣目中无人的弱点,将其激怒,最终放弃围攻即将攻陷的宋国转而向晋文公挑战。
听说成得臣率大军向自己开来,晋文公便向手下的谋臣寻计。先轸便向晋文公献上了示弱骄敌之计:让晋文公先退兵九十里,这样做一来可以兑现文公当年“退避三舍”之诺,二来可以麻痹楚军的斗志。如果成得臣识趣退兵,两国各无损害,宋国之围已解,也算部分达到了晋国出兵的目的,如果楚军认为我们害怕而退,追击而来,则其兵必骄,骄兵必败,若借此大败楚军,则晋国霸业可成!晋文公听从了先轸的计策,命大军退兵九十里至城濮下寨。
见晋侯退兵,谋士便向成得臣建议:“晋国以君避臣,虽然我们没有得胜,但却也算是赚足了面子,此时退兵回国一样算是凯旋而归。否则追晋兵败,咱们怕是在楚王面前无法交待呀!”成得臣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我王正欲称霸中原,重耳这小子就是那个最大的障碍。流亡楚国之时,重耳不过就是咱们砧板上的一块肉,那时他便不思报恩,却想着与我交战,我早就想将他解决了!今天他看到我大军压境早已吓破了胆而抱头鼠窜,我怎么能放过击败晋军助我王称霸中原的大好时机呢?”于是不听劝阻,起兵追击晋军至城濮,于是双方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晋文公大败楚将成得臣于城濮,得臣因不听楚王及谋臣小心与晋军交战的劝说,没有得到楚成王的谅解而自杀身死,晋文公重耳也因此战而奠定了晋国的霸主伟业!
这个退避三舍的故事今天讲来很多人都是从晋文公重耳守信的角度出发,说晋文公不惜丧失军事优势为代价,只为履行当年的一个诺言,这充分显示出大丈夫一诺千金的本性。但仔细想想,虽然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做法的确不失言必行的君子风度,但实际上晋文公此举我想更多的还是从战术的角度考虑的。因为当时晋楚交锋之时,晋军还没有必胜的把握,不但如此,甚至在实力上应该略逊于楚军,如果正面交锋,楚军的胜面要大一些。而晋文公退避三舍的举动,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其君子的一面,更主要的还是利用这个举动麻痹了楚将成得臣,使其觉得晋文公惧怕自己而产生骄敌情绪。一般来说临阵骄傲乃兵家大忌,楚将得臣没有洞察晋文公此举的深意,真就着了晋文公的道,最终兵败自杀,这也是性格使然呀。
同样是以仁、信为名,人家重耳是名利双收,而那个宋襄公却只能贻笑大方,不是造物弄人,实在是做人的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