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笔名

曾世和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曾世和文集最新章节!

    古语云:坐不改姓,行不改名。

    姓名,是你的专利号,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随便用一个笔名或符号来替代,简直是对祖先莫大的不敬。说白了,是对自己人格的冒犯。这是我的浅见。

    我到红袖添香的散文天地,惊奇地发现她是一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朝气蓬勃的文学殿堂。我就像刘佬佬进到大观?园,狠狠地饱尝她的新鲜。对满园熟透般的桃子的文章,饥不择食,狼吞虎咽。有大家的名篇,有业余的劲作,也有刚冒出来的新芽。有的文章成了我心中的太阳,月亮,航海灯和风向标。

    这两年多来的晚上,我算是被红袖添香抓住了,在这片园地里悠哉游哉。

    但是,我不能不晒出我心中的一个遗憾,就是文章的作者,除小数具有硬骨头般英雄敢以实名亮剑外,绝大多数是笔名。读起来让你莫名其妙地感到酸涩。就好像迎面吹来一股股浓浓的烟雾,把脸都熏黑了。

    笔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但为何用别名?没有详解。

    在我国悠悠的文学长河里,作品大多都用实名制,如“四大名著”的曹雪芹、吴承恩、罗贯中和施耐庵;唐诗三百首的李白、王维、白居易、杜甫等等。他们芳流千古的作品,载着他们的尊姓大名,放射出永久的灿烂文学光芒,除非地球毁灭。

    当代文学大师季羡林;李自成的作者,四十二年磨一剑的姚雪垠;著名学者余秋雨等等,等等。他们的名字是黄金就是黄金,是钻石就是钻石,绝不拿废铜烂铁来装点门面。

    当下,不少的散文集,还有各种散文杂志的作者,都是实名制的呀!

    我们再把眼光拉长,看看世界许多著名的作家如:苏联的高尔基、美国梭罗、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德国的黑塞、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泰戈尔等等,他们都没有用笔名。

    然而,我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不知哪根神经吃了兴奋剂,笔名满天飞。如鲁迅、朱自清、郭沫若,老舍、冰心等等,还有他们那个时代的作者,一辈子都是用笔名取代本名。他们是文化的旗手和尖兵,我是一介草民,是没有资格在此评头论足的,只是不解而打个“?”而已。我想,他们用笔名,是否与他们的所处的黑暗社会环境有关?或许是为自身的安全而采取一种隐蔽手法?或许是一种创新,一种时髦?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笔名也并非是一块牢固的安全盾牌,鲁迅还不是遭受国民党特务的追杀?老舍在“文革”中。也无法逃脱被迫自杀的悲惨结局。

    由此,我联想到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影视剧,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一次夜行军中,前面的人传回口令,当他叫“老李”时,这个“老李”就是毛主席。他说:“哎!我是毛泽东呵!”并当场大声而庄严地宣告:“从今以后,我们再也不用隐姓埋名啦!”

    为保密起见,党中央的领导都采用笔名。毛泽东是用“李德胜”的笔名(代号)作掩护。当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李德胜”这个有功的姓名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还给了毛泽东伟大的真实。

    但有的文章用笔名,是一种需要。如“文革”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经常在人民日报联合发表社论,用笔名为“梁效”(谐音是两校)这就好理解。

    那么,是何原因,使红袖添香的笔名如此地旺盛?我琢磨:第一,时髦。人们常说网络是虚拟世界。所以,就以笔名对虚拟的态度来参与,于是笔名或曰网名便成了他们时髦的用法。第二,护身符。红袖添香的实名,是否曾经有招惹过黑社会势力的围追堵绝的惨案?采用笔名只是一种无奈的挡箭牌?第三,隐私。某些涉及到个人的隐私,是否带来过名誉上的伤害或麻烦?所以,才不敢用实名为自己的文章买单?

    我以为笔名,会导致读者一种缺乏诚意的误解。

    如果我们把红袖添香请到现实中来的话,那么,无论是编辑、作者、读者,都是从五湖四海为寻求文学,探索文学,享受文学而聚集在这座文学的大礼堂。不分层次,不分资历,不分年龄,在不经意间,已成为文友。你的文章经过编辑们的精心筛选,把关和打磨后,变成一种精神食粮的礼物,赠送给大家。我们自然要祝贺你的成功,分享你的喜悦,无论是送礼和收礼的,都同样得到一份高雅、高尚、高贵的精神享受。这对渴望以文学为乐趣者来说,就如同收到一颗颗亮闪闪的瑰宝一样,多惬意啊!

    可是当我想感谢你这位送礼者时,你的笔名就像一付面具,让人看不清你的真实面貌。这从礼节上说,是不礼貌的。

    散文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载体,无论是专职还是业余爱好,都是一项光明和光彩的事业,应理直气壮和大张旗鼓地进行。用不着夹带羞羞答答和躲躲闪闪的心理。

    我啰嗦这一通,并非吃饱了撑的惹火上身,也并没有丝毫想与你们结怨,我只希望你们敢作敢为,敢署实名。让我们共同营造红袖添香的一片蓝天白云,晴空万里,艳阳朗照的文学氛围,让她成为我们心中永远向往的精神家园。